返回首页

谬勒拟态和贝氏拟态如何区分?

310 2023-08-25 15:54 admin

一、谬勒拟态和贝氏拟态如何区分?

通俗的说,缪勒拟态就是两种有毒的物种互相模仿,这样它们就分担了被捕食的压力。贝茨拟态则是一种无毒的模仿另一种有毒的物种。

二、如何区分回火索氏体和粒状贝氏体?

回火索氏体是粒状碳化物分布在铁素体上,但无序;

粒状贝氏体也是粒状碳化物分布在铁素体上,有序,方向性排列。

三、贝氏体工艺是怎么算出来的?

贝氏体的发展

我来答共1条回答

加菲34日65LV.2

30年代初,美国人E·C·Bain发现低合金钢在中温等温下可获得一种高温转变及低温转变相异的组织,后来人们称之为贝氏体。我国柯俊教授在这方面亦曾做出过有益的贡献,他和他的合作者发表的论文至今仍在国内外广为援引。该组织具有较高的强韧性配合。在硬度相同的情况下贝氏体组织的耐磨性明显优于马氏体,可以达到马氏体的1~3倍,因此在钢铁材料中基体组织获得贝氏体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贝氏体等温淬火:是将钢件奥氏体化,使之快冷到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260~400℃)等温保持,使奥氏体转变为贝氏体的淬火工艺,有时也叫等温淬火。一般保温时间为30~60min(较厚的工件按照厚度毫米数乘以1分钟计算)。近十年来已经开发出了低温贝氏体,也是利用等温淬火技术,不过等温温度很低,可以低至200℃以下。贝氏体(bainite)又称贝茵体。钢中相形态之一。钢过冷奥氏体的中温(Ms~550℃)转变产物,α-Fe和Fe3C 的复相组织。用符号B表示。贝氏体转变温度介于珠光体转变与马氏体转变之间。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偏高区域转变产物叫上贝氏体(up bai-nite)(350℃~550℃),其外观形貌似羽毛状,也称羽毛状贝氏体。冲击韧性较差,生产上应力求避免。在贝氏体转变温度下端偏低温度区域转变产物叫下贝氏体(Ms~350℃)。其冲击韧性较好。为提高韧性,生产上应通过热处理控制获得下贝氏体。 上贝氏体由许多从奥氏体晶界向晶内平行生长的条状铁素体和在相邻铁素体条间存在的断续的,短杆状的渗碳体组成。下贝氏体由含碳过饱和的片状铁素体和其内部析出的微细的碳化物组成。贝氏体转变既具有珠光体转变,又具有马氏体转变的某些特征,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到目前为止还研究得很不够的一种转变。由于转变的复杂性和转变产物的多样性,致使还未完全弄清贝氏体转变的机制,对转变产物贝氏体也还是无法下一个确切的定义。虽然我们对贝氏体转变了解得还很不够,但贝氏体转变在生产上却很重要,因为在低温度范围内,通过贝氏体转变所得的下贝氏体具有非常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而且为获得下贝氏体组织所采取的等温淬火工艺或连续冷却工艺均可减少工件的变形和开裂。为了获得贝氏体,除了采用等温淬火的方法以外,也可在钢中加入合金元素,冶炼成贝氏体钢,如我国的14CrMnMoVB和14MnMoVB等。这类钢在连续冷却条件下即可得到贝氏体。因此,对贝氏体转变进行研究和了解,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还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四、贝氏建筑的风格是什么?

1)将传统理念应用到新建筑的手法。贝先生把“桃花源记”和“曲径通幽”的意念用在这里,访客需通过山路、隧道、吊桥等一个序列才可到达博物馆,行进过程中很自然地去除了杂念、净化了心灵。2)将规划、建筑、景观和室内一体化处理,从内到外、从始至终都在强化着贝氏风格。3)把中式造园的精髓如借景、对景等手法运用自如。4)视“光影”的设计为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5)细节处理精致。从风口到铆钉都经过贝大师的推敲,结构与设备的展现与建筑相得益彰,而不是建筑上的污点。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