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陨是一种什么乐器?

204 2023-10-07 11:57 admin

一、陨是一种什么乐器?

吹奏乐器。

埙在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有八孔,九孔,十孔,双八度等,六孔埙市场上不常见)。亦称“陶埙”。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埙是汉族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地籁,乃是乐器中最接近道家天籁的埙的起源于汉族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应该是埙,是一种陶制多空吹奏乐器,声音低沉空旷。

二、埙是哪个朝代的乐器

埙的来源可能是在新石器时代先民狩猎的时候产生的,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乐书》中记载:“幽王之时,暴辛公善埙”;《世本》中也有“辛公造埙”之论;《拾遗记卷》中记载“疱牺灼土为埙”,就是说埙是“辛公”或“疱牺”发明的,但是缺乏科学依据。

关于埙的记载是非常多的,《乐书》说:“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火之形也。埙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和而后成声。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夹钟,要皆中声之和而已”。

埙可能来源于先民狩猎用于投击鸟兽或模仿鸟类鸣叫,诱捕鸟兽的工具“石流星”,因为石头上面有自然形成的空腔或洞,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掷向猎物的时候空气穿过石上的空腔就会形成哨音,制陶工艺慢慢的发展起来之后石器工具逐步被陶器代替。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有无音孔埙和一音孔埙,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有一音孔埙,的形状,有的直长如管,有的作椭圆形,有的作扁圆形,经碳同位素十四测定均为距今6700~7000年前的产物,所以这种乐器在中国的产生历史是十分悠久的。

古代埙的制作材料有石、骨、玉、象牙等,但是主要的制作材料还是以陶土为主,周朝的时候乐器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大类,“土”类乐器中主要是指埙。汉代出现了六音孔埙,宋代曾有过七音孔的木埙。清代乾隆二十四年皇朝礼乐图式》卷八中绘有埙的图样,其形制为:“上锐下平,前四孔,后二孔,顶上一孔,以手捧而吹之”。

三、埙属于八音中的哪一种?

中国八音中的土类乐器,主要的只有两种,一个是埙,另一个是缶。缶的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火钵,是很少见的乐器。埙的历史悠久,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距今已有7000余年,最初只有一个吹口,有音孔,而后慢慢增加演变为八孔埙,十孔埙和半音埙。埙的音色柔美,音质圆润,颇有高处不胜寒的凄凉美感。

缶本是用来装酒的瓦器,敲打起来就算是音乐了。战国时候,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地方喝酒,秦王为了助酒兴,要赵王击缶,慑于强秦,赵王无奈只得不情愿地敲了一下缶,但秦王自己竟不敲,赵王的大臣蔺相如看不过去,一定要求秦王敲,不敲他就拼命,秦王没办法,只好也敲了一下。

很遗憾没有图

八音按乐器的制作材料分类,埙属于八音里的土音。

四、埙是什么乐器

埙是闭口吹奏乐器。

埙是汉族特游游有的闭口吹奏乐器,是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现在有八孔、九孔、十孔、双八度等,六孔埙不常见),也叫做“陶埙”。

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如今也有用石、骨、象牙制成的,不过以陶制最为普通,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旅磨亮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埙的起源与汉族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由于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或洞,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掷向猎物时,空气流穿过石上的空腔形成了哨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早期的埙就是这样产生的。

后来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埙的形状大如鹅蛋或鸡蛋,顶部稍尖,底平,中空,顶上有吹口,前面有三、四或五孔,后面有二孔,古今各异。

埙的音色特点

埙的音色悲凄、幽深、哀婉、绵绵不绝,声音极赋人的感情气拆宽质,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力,如断金裂石、荒古浑朴、苍凉哀婉等。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埙

五、“埙”在古代是指什么?

埙、埙xūn(形声。从土,熏声。本义: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大小如鹅蛋,六孔,顶端为吹口。又叫“陶埙”)

同本义

[an

egg-shaped,

holed

wind

instrument]。也有用石、骨、象牙制成的

埙,乐器也。以土为之,六孔。--《说文》。字亦作埙。

埙箫管。--《周礼·小师》。注:“大如雁卵。”

调竽笙埙箎。--《礼记·月令》

伯氏吹埙,仲氏吹箎。--《诗·小雅·何人斯》

如埙如箎。--《诗·大雅·板》。注:“其声平下,与箎相谐。”

礼乐埙坎音也。--《白虎通》

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新定三礼图·投壶图·埙》

2.

又如:埙箎(埙为土制乐器,篪为竹制乐器,埙篪合奏声音和谐。后用以表示兄弟和睦,也代指兄弟)

埙(埙)xūnㄒㄩㄣˉ

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亦称“陶埙”。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郑码:BJLO,U:57D9,GBK:DBF7笔画数:10,部首:土,笔顺编号:1212512534

埙的历史

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原始社会的埙,销此信器形多样,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

商代的埙比原始时期和夏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战国时期陶埙也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

秦汉以后,埙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宫廷音乐。在宫廷音乐中,埙分成颂埙和雅埙两种。颂埙形体较小,像个鸡蛋,音响稍高;雅埙形体较大,音响浑厚低沉,常常和一亏轮种用竹子做成的吹管乐器篪配合演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样一句扒山话,意思是说兄弟两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