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川剧与京剧的区别?

177 2023-01-27 22:15 admin

川剧与京剧的区别:腔调和乐器不同

川剧在人们心中最有名的技巧就是变脸,变脸是在脸上压着一个又一个面具,对于戏子们来说也是很考验功夫的一个技巧。京剧中也是有着变脸的,京剧的脸谱也是充满了特色。你知道川剧和京剧的区别吗?本期川剧文化一起了解吧!

京剧因为是国剧,因此脸谱制作较为规范划一,一般一个人物形象就只有一个代表脸谱,“川剧则不同,川剧因为是地方戏,限制较小,因此更讲究脸谱的变化,因此脸谱更加生动多变。”

因为“日管阳月管阴”,但是川剧脸谱开出笔架来展示包拯不同故事人物特征。青年时期的包拯没有生杀大权,所以他的脸谱上就不绘制石朱笔,中年老年的包拯握有生杀权,额头的笔架上都有石朱笔,而老年的包拯则为灰色眉毛。”欧阳荣华自豪地表示,这一谱系的包公是川剧特有的画法,与其他的剧种差别很大,“例如京剧的包公就是大黑脸。”

川剧脸谱和京剧脸谱的区别是不能用语言来细细描述的,因为两者有很多共性,必须把它们画出来,才能看出个中的细小差别。川剧的曹操脸谱多用红色条纹,霸气很重,而京剧脸谱中的曹操脑门很低,不见红色,有一定程度丑化处理。

京剧因为是国剧,因此脸谱制作较为规范划一,一般一个人物形象就只有一个代表脸谱,“川剧则不同,川剧因为是地方戏,限制较小,因此更讲究脸谱的变化,因此脸谱更加生动多变。”

财神角色,京剧脸谱脑门为一大大的方孔圆钱,脸谱色彩有白、黑、红三色,而川剧财神脸谱脑门则是一个道教钱卦,色彩主要为金色,“封神后的财神脑门才能开金卦用金色,没封神的财神只能用黑脸。”川剧脸谱比较讲究,同一人物在不同的年龄段和剧情中,其脸谱画法图案都不同。

京剧使用的是以北京话为原型的“京白”与以湖广韵为原型的“韵白”;川剧则是以四川本地方言来表现。还有就是伴奏乐器的不同啦,这一方面也是很容易将二者区分开的。然而在服装化妆方面,区别不是很突出,基本上是一样的。如果不是很熟悉戏曲的话,一时半会是很难以服装扮相就能区分得开的。

【结束语】川剧是一种地方戏曲,而京剧是国家的国粹。而且演唱的语言都是不一样的,也都是有着变脸的技巧。无论它们有什么区别或者是差别都是我们国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网页链接网页链接

川剧,俗称川戏,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云贵四省市的汉族地区,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

川剧是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

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川剧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川剧分小生,须生,旦,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2006年5月20日,川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川剧的名称,始见于清末民初,当时叫川戏,后来统称川剧。这虽然只有八十多年,早在明代即有戏班在省内各地演出。川剧史家、艺术家们谈到川剧的源流沿革,还有追溯到晚唐“杂剧”、南宋“川杂剧”的,甚至有川剧高腔尚早于江西“弋阳腔”、清代蜀伶魏长生所唱秦腔系四川之“秦腔”种种不同的说法。足见川剧的历史,还是一个没有完全定论而尚待继续研究探讨的学术问题。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以梅兰芳命名的京剧表演体系被视为东方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

2006年5月,京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表现手法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特色。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行当分类

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职业)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分类。京剧班社旧有“七行七科”之说: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称占行)、净行、丑行、杂行、武行、流行。

京剧舞台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里的原貌出现的。京剧舞台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当中人的本来面貌出现的,而是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在化妆、服装各方面加以若干艺术的夸张,这样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做“行当”。

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并应工猴儿戏)、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穷生、武小生)。

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青衣(正旦)、花旦、闺门旦、刀马旦、武旦、彩旦、老旦。

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分正净(重唱功,称铜锤、黑头)、架子花(重工架)、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一称毛净)。

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分文丑(分方巾丑、袍带丑、老丑、荣衣丑,并兼演彩旦、婆子)、武丑(又称开口跳)等。各个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艺上各具特色。

唱腔分类

京剧主要分为“西皮”与“二黄”两大类。

常见剧目中,有《四郎探母》,杨延辉唱的“未开言不由人泪流满面”就是老生的“西皮导板”,铁镜公主唱的“夫妻们打坐在皇宫院”就是青衣的“西皮导板”。西皮导板用来起头大量的唱段,比较常用。诸如此类的还有该剧中杨宗保唱的“杨宗保在马上传将令”是小生的西皮导板,《铡美案》中包拯唱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是净行的西皮导板,《打龙袍》中国太唱的“龙驹凤辇进皇城”则是老旦的西皮导板。西皮导板种类虽然繁多,可过门基本类似,只要听熟了过门就知道演员要开唱什么板式了。如果同一出戏中导板太多,琴师会多用不同的花过门伴奏,以免产生听觉疲劳。

闷帘导板与一般导板的唱法基本一致,但是在演员没有上场的情况下先在幕后唱的,如《逍遥津》中的刘协(汉献帝)在幕内有一大段唱“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就是闷帘导板,唱完后人物才出场。但这是二黄导板,不是西皮导板。

发音技巧

真嗓

亦名大嗓、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接自然,不露痕迹,就能使音域宽广,高低音运转自如。京剧的生行(老生、武生、红生)、净行、丑行、老旦等行当,在演唱时均用真嗓。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则用真假嗓结合。

假嗓

亦名小嗓、二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系与真嗓、大嗓、本嗓相对而言。用假嗓发出的声音称假声。发声时,与真嗓相比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假嗓发音的音调较真嗓为高。京剧的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二者声音的刚柔力度有所不同。

左嗓

京剧声乐名词。主要指男声中一种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声音刚而扁,圆润不足,有些专唱高调门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老生嗓音有纯粹左嗓,亦有本嗓而略带左者。另外,左嗓有时亦用作另一解释,指嗓音与伴奏乐器不合,即一般所谓的不搭调。

吊嗓

亦作调嗓。京剧演员的练唱方法,也是演员唱功锻炼的步骤之一。演员每天除喊嗓、念白外,还须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声练唱戏中的唱段。有的先用一般调门,然后适当升高。吊嗓的作用:(1)通过大声练唱,使声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由于不间断的锻炼,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圆润,气力充沛,口齿清晰有力,并保持耐久能力。(2)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关系,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达曲情,使演唱与伴奏的配合达到水乳交融,进而达成艺术上的相互默契,协调整个唱段的表演风格。

喊嗓,

京剧演员练声方法,通过喊嗓可以锻炼各个发声部位,正确地发出各个韵母的本音。喊嗓时间一般在清晨,于空旷地区,大声喊出“唔”、“伊”、“啊”等单元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复进行。待声音舒放后,再以唱段进行练习。

丹田音

又名响堂,京剧声乐名词。演员歌唱时肺部蓄足气,小腹用力,气似从丹田(人身肚脐下约三寸处谓之丹田)发出声。一般传统演唱戏曲练声方法,也认为丹田音最能响堂(即声音送得远,听得清)。

云遮月

京剧声乐名词。这是对老生的圆润而较含蓄的嗓音的一种比喻。这种嗓音,开始听来似觉干涩,以后愈唱愈觉嘹亮动听,使人感到韵味醇厚,潜力无穷,是长期锻炼而形成的一种优美音质。谭鑫培、余叔岩的嗓音都属于这一类型。

塌中

京剧声乐名词。演员在中老年时期,由于生理关系,发生失音现象,完全不能歌唱,叫做塌中。有的演员爱护嗓子,到老仍保持元音不变。用假嗓歌唱的演员,老来塌中的较多。

脑后音

京剧发声的一种。又名背工音。一般发音,气从丹田而出,经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来。脑后音虽然同样气从丹田,但发音时,喉腔稍加压缩,打开后咽壁,提高软颚,将声音送入头腔,与鼻音相聚,使声音迂回在脑后,通过头腔共鸣,发出一种含蓄浑厚的音调。脑后音发音苍劲有力,能达远闻,而近听又不觉其尖厉。老生和净角唱腔中,凡遇闭口音(如“一七辙”)的高音,多用此种唱法。旦角唱腔用脑后音者较少,程(砚秋)派唱腔有时用之。

荒腔

亦作黄腔、黄调或凉调。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音调不准,习惯上专指略低于调门的变音。大部分都是由于演员先天生理条件所造成,如声带变异、耳音不准等。有时也由于练声不得法所致。

冒调

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音调略高于规定的调门。大部分是由于先天生理条件所造成。有的是由于生理条件(如声带)临时发生故障;有时也由于练声不得法所致。

走板

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不符合规定的节拍。京剧唱腔中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流水板等各种不同的板槽,行腔时如背离板眼的规定,失去节拍的分寸,即谓走板。

不搭调

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音调或高或低,不合于规定的调门。习称跑调。

气口

京剧演唱方法之一。指演员唱曲时吸气的方法。京剧各种唱腔长短不一,节奏快慢各异,演员须掌握准确吸气方法,才能唱得从容不迫,优美动听。气口包括换气、偷气两种。换气指唱腔间歇中的吸气,偷气是在乐句若断若续中吸气而不使听者觉察。

换气

京剧演唱方法之一。演唱时凡遇长腔或拔高处,必先吸气,作好充分准备。换气不是停腔再唱或明显稍顿再接唱,而是在行腔吞吐字音的瞬间,乘便呼吸,蓄气待换。唱腔中在何处换气,因人而异,一般称为气口。

偷气

京剧演唱方法之一。指换气时不着痕迹,在观众不觉察时偷换。如《捉放曹》中陈宫所唱“马行在夹道内我难以回马”,唱完前六字及“内”字长腔,利用“我”这一衬字向内“偷”吸一口气,以便唱足下面“难以回马”的腔,即谓之偷气。

嘎调

在京剧唱腔中,凡是用突出拔高的音唱某一字时,习称嘎调。如《四郎探母》中杨延辉唱“站立宫门叫小番”一句中的“番”字,《定军山》中黄忠唱“扫明天午时三刻成功劳”一句中的“天”字等,均称嘎调。

长吭

长(音掌)是增长,吭是嗓音的俗称,此处指音量。长吭好似加大音量。

砸夯

比喻演员演唱似夯地基时的鼓努为力,含贬意。演员不善于掌握演唱方法,用气过头,或使蛮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现笨拙的重音,谓之砸夯。

川剧和京剧的腔调是不同的,京剧腔调主要构成有西皮、二黄,川剧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结合在一起的传统剧种。

京剧乐器的演奏有胡琴和锣鼓,是中国的国粹,川剧的乐器演奏种类是比较多的。

川剧是发源于江苏,从江苏流传进四川的,在四川东中部和重庆、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流行,京剧发源于皖南的安庆府、徽州府,京剧的前身是徽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在中国各个地区都有分布。

京剧的伴奏乐器是打击乐器与管弦乐器,分为文场和武场,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

川剧伴奏乐器主要是锣鼓,有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还有弦乐、唢呐,指挥乐器是小鼓。

川剧脸谱和京剧脸谱两者不同但是也有很多共性,川剧的曹操脸谱多用红色条纹,霸气很重,京剧脸谱中曹操不见红色一定程度丑化。

京剧是国粹,也是五大戏曲之一

川剧是地方戏曲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很多,比如说徽剧,潮剧,晋剧等等300多种

川剧和其它戏曲剧种的区别就是川剧在唱腔、行当、服饰、妆容、乐器、曲牌、变脸方面有所体现。比如川剧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尤以小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

川剧脸谱和京剧脸谱的区别是不能用语言来细细描述的,因为两者有很多共性,必须把它们画出来,才能看出个中的细小差别。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